2021/04/14臺灣美學學會官網開闢【大師有約】專欄。
2022/04/01確立藝術家雜誌識別廣告【遇見臺灣原創力】。
2023/08/01臺灣美學學會官網開闢【談美時光】。
2024/03/01 臺灣美學學會致力於【健康生活美學】 事業合作。

李豐楙老師|政大中文系主辦2021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|臺灣美學學會

臺灣美學學會景仰近代文學與美學王夢鷗大師對學術的貢獻,特別感謝政治大學中文系舉辦一系列王夢鷗教授的學術講座

李豐楙老師 Lee, Fong-mao

以下資料出自 中央研究院

道教文學、道教文化、中國古典文學、中國現代文學

1994 –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
1997 –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
 

從文學批評轉向道教文學後,又逐漸集中於道教、華人宗教,這一學術興趣的轉變,約歷三十餘年。在即將屆齡退休之前,檢討這一轉變之迹及目前進行的整理工作,約可分為五大端,其中多少都涉及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:

(一)道教文學:道教與文學的關係凡有and、in、as等。目前已出版的四本專書,包括遊仙詩、遊歷仙境小說、道教文化等,都屬於and或in,主要探討中國文學與道教之關係,在道教(如齋醮儀式)中的文學現象,或文學是否受道教、神仙說的影響。而目前最感興趣的則是「文學as宗教」,乃選擇六朝至唐人小說的的謫凡主題:貶謫與罪懲,以此詮釋明、清的奇書體小說,即出身、修行的奇傳體,如何敘述謫凡的罪謫觀,三年內可完成一部專書。

(二)道教調查:道教諸派中正一派以符籙、科教為主,而丹鼎派則以內丹、性命之學為重,先前的調查就在臺灣地區所保存良好的,主要集中於道壇及其齋醮儀式、丹道諸派及其修行法。在大陸地區改革開放後,相關的調查資料漸多,能方便進行比較,印證道教作為民族宗教,正一、丹鼎各派都有其制度化的傳承。這些研究合經典義理、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、身心實踐於一,單篇論文可都整理成著作數種,論證道教所具有的民族宗教性格。

(三)華人宗教:近五、六年又從道教擴而及更為廣泛的華人信仰,乃嘗試與學界進行對話:諸如儒家的禮儀實踐、華人在諸種信仰的形成,及其信仰背後的義理結構。進行調查的地區,包括臺灣、香港以至馬來西亞,都與華南、嶺南的移民經驗有關,從而觀察其間的在地化,及與地方社會、移民社會的關係。這些調查都已在二○○八至二○○九年分別結案,待陸續撰述發表後即可集結成書。

(四)文化思維:在回應西方的理論、方法後,發現亟應關注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:形象思維、因而針對「聖與俗」的時間觀、空間觀,乃決定採用陰陽互補的易象思維:「常S非常」。這一漢語的語言符號原始於服飾象徵,即儒家禮制下的服制象徵,從一家之禮到一國之祀,俱一一具現於「常與非常」的禮儀實踐中。這類考察從儒家的社會生活哲學:張與弛,進而觀察節慶、廟會的常與非常。先前已完成六、七種調查研究,計畫總結為「常S非常」的理論專著一種。

(五)身體文化:道教修養論以形神、性命的身心之學為主,作為回應西方的身體觀,多年來已陸續探討道教的修煉,及其結合身與心和諧的內含。根據氣化的宇宙生成說,論述身體遊觀的存思法,既可回應印度佛教所引介的止觀法門,也可輔佐思索西方的身、心二元論。道教的身心觀與修養論,應是建立本土身體文化的一種嘗試,可論證其如何作為地方性知識,也具有普世性的價值與意義。